序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论文题目 |
1 |
陈佳杰 |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 |
博士生 |
侨批之外:冷战前后马来(西)亚、新加坡潮帮批局再探 |
2 |
苏泉铭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 |
讲师 |
Patron Deity Associations: A New Form of Chinese Voluntary Association in Southeast Asia? |
3 |
1.石沧金 |
暨南大学 |
研究员 |
多重视角下的新加坡精武体育会 |
2.龙矜频 |
暨南大学 |
博士 |
4 |
詹缘端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主任兼研究员 |
马中文化交流的文物研究:东海岸沉船的中国陶瓷分类与断代举证及其他 |
5 |
涂勤慧 |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评与古物研究硕博士班 |
博士生 |
马来西亚旧柔佛遗址(Johor Lama)出土贸易陶瓷年代问题新探 |
6 |
1.Noridayu Bakry |
Fakulti Teknologi Kreatif dan Warisan, Universiti Malaysia Kelantan, Bachok. |
讲师 |
Koleksi Seramik Muzium Pahang Dan Bukti Hubungan Kerajaan
Pahang Awal Dan China |
2.Ahmad Farid Abd Jalal |
Perbadanan Muzium Negeri Pahang, Pekan. |
馆长 |
7 |
阮湧俰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研究员 |
彭亨北根华人甲必丹系谱补遗 |
8 |
1.郑美玉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图书馆编目员 |
金石传拓技术在马来西亚古迹维护中的应用——以青云亭古碑的传拓为例 |
2.杨两兴 |
Lostgens'当代艺术空间 |
艺术工作者 |
9 |
陈韦亦 |
拉曼大学 |
助理教授 |
动荡政局中的变与不变:马来西亚对华的避险政策(2018-2023) |
10 |
邓宇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
博士候选人 |
陈嘉庚和胡文虎冲突背后的政治角力:以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为讨论中心(1940-1941) |
11 |
1.覃馥琳 |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
博士生 |
马来西亚华裔青年政治诉求分析:以华语时政Youtuber为个案 |
2.赵凯莉 |
文莱达鲁萨兰大学 |
博士生 |
12 |
岑雨洋 |
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
博士生/马来语专业讲师 |
驻外文化旅游机构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以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为个案 |
13 |
徐威雄 |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
高级讲师 |
华教史上的合理化运动 |
14 |
祝家华 |
智行学会 |
主席 |
大马华社民办高校多元教育、办学路向及华文大学前景的评析——以南方大学学院及新纪元大学学院为例 |
15 |
李金縈 |
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 |
博士生 |
20世纪初期女子教育风潮:以槟城与台北为中心 |
16 |
1.邵岑 |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副教授 |
“少子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人学龄人口变动趋势与华文教育发展风险及挑战——基于202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 |
2.李智荣 |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学生 |
3.史毅 |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副教授 |
17 |
蔡欣欣 |
国立政治大学 |
教授 |
元宇宙数位策展——1960年代台湾歌仔戏赴新马商演的历史印记 |
18 |
林佳仪 |
国立清华大学华文文学研究所 |
副教授 |
新加坡儒乐社之外江乐及外江戏活动考察 |
19 |
郝长宁 |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中文系 |
博士生 |
马来西亚华人书法发展的新趋势——以历届全国书法大展《承传》作品为研究中心 |
20 |
1.董婧 |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
博士生 |
近四十年中国地区的马来西亚书法研究——以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为考察中心 |
2.Ku Boon Dar |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
高级讲师 |
21 |
吴小保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副研究员 |
“此时此地”溯源: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与香港作家宋芝 |
22 |
林良娥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副院长兼助理教授 |
马来西亚华教斗士沈亭旧体诗集《云山千叠楼诗》的文化认同与抒情性 |
23 |
骆世俊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助理教授 |
左秉隆与黄遵宪在马华文学史上的定位与意义 |
24 |
祝家丰 |
马来西亚智行学会
|
荣誉理事 |
从两线政治到两线制: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和影响分析,2008-2022 |
25 |
穆文瑞 |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
博士生 |
清末革命、政治流亡者与其构建的南洋大后方文化场 |
26 |
廖朝骥 |
新纪元大学学院 |
助理教授 |
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成立过程中的反响与回应——以英国与美国解密档案(1961-1963年)为中心 |
27 |
陈美伊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硕士生 |
北马华人胶商之商业网络——以北马五家树胶公会为例 |
28 |
纪方超 |
Brandeis University |
博士生 |
Beyond Zomia and Empires: Chinese Gold Mining Kongsis in West Borneo, 1740-1880 |
29 |
杨丰铭 |
泰莱大学饮食研究暨美食学学院 |
高级讲师 |
社会变迁中“拼揍”族裔经济:炒粿条和大马华人饮食文化 |
30 |
赵颖 |
陕西师范大学 |
副教授 |
“蛮夷之辨”与“满汉之间”——清末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民族观研究 |
31 |
彭诚鑫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
博士候选人 |
十九世纪末海峡华人知识分子对“进步民族”之想象 |
32 |
林澜 |
北部湾大学 |
副教授 |
清末民初南洋华人知识精英的通道小生境 |
33 |
翁敦铭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硕士 |
雪兰莪华人社会与英殖民政府的治理(1890-1919) |
34 |
刘健宇 |
香港史学后进协会 |
秘书长 |
二次大战前香港矿业发展—以霹雳高级矿务司加萧氏考察为例 |
35 |
罗启光 |
印度尼西亚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西婆罗洲历史文化语言研究所 |
研究员 |
罗芳伯及兰芳公司与天地会之关系 |
36 |
邓佳玉 |
香港理工大学 |
博士生 |
陈祯禄的建国想象与马来亚的独立之路 |
37 |
徐郁萦 |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 |
博士后 |
赫曼赫赛在南洋:一个无主民族志中的华人观察 |
38 |
1.吴中杰 |
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
教授兼所长 |
怡保永定客语的特性 |
2.张学年 |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
讲师 |
39 |
许慧欣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研究生 |
马六甲市区闽南语的语音系统——兼论各次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与变异 |
40 |
陈秋旋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学生 |
马来西亚槟城闽南语7个次方言的音系描写——兼论其融合变异现象 |
41 |
丘思尹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研究生 |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闽南语音系调查 |
42 |
1.Nguyen Phuoc Tai(阮福才) |
FPT University |
讲师 |
Chinese Taoism's Impacts On The Vietnamese Religion The Religion Of Tu Cao Dai Through The Worship Of GUĀNSHÈNGDÌJŪN |
2.Dinh Van Thuy |
43 |
陈爱梅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副教授 |
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科拉迈”形态的拿督公信仰比较研究 |
44 |
释继尊 |
马来西亚佛学院 |
教务主任 |
马来(西)亚佛教组织发展之研究——申请卫塞为国家法定假日个案探讨 |
45 |
陈矜伶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硕士生 |
1918年西班牙流感下的游神活动——以槟城清龙宫和马六甲勇全殿为例 |
46 |
王一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博士生 |
马来亚华人身份认同中的英国因素探究 |
47 |
黄燕仪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
博士 |
柔佛士姑来华人社会的祖籍认同与在地地缘意识的转变 |
48 |
王敏仪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硕士 |
霹雳近打县百年观音庙的社区功能 |
49 |
区缵 |
中央民族大学 |
讲师 |
马来西亚大埔籍客家人的跨域流动与生命历程 |
50 |
1.吕世聪 |
南洋学会 |
理事 |
19世纪中叶以前金门人在马来半岛的流寓(以马六甲、吉兰丹与新加坡新见铭刻文献为例) |
2.林建育 |
会员 |
51 |
郑名烈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研究员 |
马来西亚永春家族会研究 |
52 |
新沼雅代 |
横滨国立大学 |
助理教授 |
郁达夫和《马来亚的一日》——编辑和读者的互动 |
53 |
江剑聪 |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 |
博士候选人 |
新加坡南来报人考(1881-1897)—— 兼论早期报馆编辑风格与思想立场问题 |
54 |
舛谷锐 |
立教大学 |
教授 |
马华旅游书写和国家认同 |
55 |
任婕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博士生 |
论中国关帝信仰在马来西亚的移植:以吉隆坡的三座关帝庙为例 |
56 |
释空寂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博士候选人 |
二战前太平华人庙宇与籍贯 |
57 |
1.陈中道生 |
- |
独立学者、《台湾三山国王庙全集》、《解构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作者 |
马来半岛三山国王庙的地理分布及族群特性 |
2.吴中杰 |
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
教授兼所长 |
58 |
1.方欣德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东南亚华人文献研究中心 |
研究助理 |
华人庙宇之权威建构与发展沿革——以马六甲日落洞地方府为例 |
2.朱俊凯 |
研究员 |
59 |
郭宗华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助理教授 |
宋代中国人与巴厘岛之关系初探:从“江金花”传说切入的研究 |
60 |
廖筱纹 |
新纪元大学学院 |
助理教授 |
南国山海经——战前华人与土著对虎患的恐惧、迷信及信仰 |
61 |
1.莫家浩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 |
博士 |
历史上的盛明利与仙四师爷传说的演变及补证 |
2.周建兴 |
- |
文史工作者 |
62 |
刘海莲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助理教授 |
雪兰莪沙登客家詈词詈语的修辞手法与文化心理探析 |
63 |
陈妙恩 |
马来亚大学历史系 |
高级讲师 |
内部移徙:双溪大年华人社会的形成 |
64 |
何启才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高级讲师 |
百年商埠:20世纪以来吉打双溪大年华人的商业发展及其特色 |
65 |
林德顺 |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
人研究中心( MCRC)/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 |
高级讲师 |
吉打双溪大年华社文化风气的流变及其特色考察 |
66 |
1.潘碧丝 |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 |
高级讲师 |
双溪大年华人宗教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
2.胡宁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博士在读生 |
67 |
高嘉雯 |
拉曼大学 |
中文硕士 |
日军在关丹的统治:1941-1945 |
68 |
杜晓宇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
博士生 |
国家与个人的博弈:以新加坡戏剧先锋林祖备冷战期间文艺在地化尝试为例 |
69 |
赖俊岚 |
马来亚大学历史系 |
博士生 |
初探民众图书馆的意义 |
70 |
罗泽鉅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硕士生 |
槟城乔治市红毛路天主教墓园研究 |
71 |
1.林汉聪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硕士研究生 |
民俗改良与思想兴革:论马来(西)亚华社殡葬民俗的改革运动 |
2.王秀娟 |
高级讲师 |
72 |
1.赵思洋 |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
副教授、国际政治系副主任 |
天下、区域与国家:民国时期南洋研究与华人研究的生成 |
2.肇冠同 |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
本科生 |
73 |
黄欣怡 |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 |
讲师 |
星马“华教起源”考的时代思潮与方法检视 |
74 |
潘永杰 |
董总独中教育研究与发展组 |
副研究员 |
新马学院政治学的发轫:南洋大学政治学门的创立与发展(1956-1980) |
75 |
郭伯龄 |
- |
独立学者 |
天一批馆为何是关闭而不是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