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论文题目 |
1 |
刘香兰 |
辅仁大学社工系 |
副教授 |
一个家族、五个世代:金门吴家在马来西亚百年征途的个案研究 |
2 |
黃玫瑄、 刘碧蓉 |
台湾师范大学 |
讲师 |
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与马来西亚华人的角色 |
3 |
褚廷福 |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中国研究所 |
助理研究员 |
1991年以来在越南的中国新移民及其影响 |
4 |
贺艳青 |
深圳大学 |
研究员 |
1950年马来亚领事馆计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侨务工作的开端 |
5 |
Nguyen The Trung (阮世忠) |
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所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学大学 |
讲师 |
经济与文化:居于西贡提岸的华人对本地社会的作用(第18世纪至第19世纪前半个世纪的阶段) |
6 |
Luu Van Quyet (刘文决) |
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 |
历史学院院长 |
自17至19世纪华人与越南南部各贸易中心形成、发展历程的关系 |
7 |
陈琮渊 |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 |
助理教授、东南亚史研究室主持人 |
由文献看冷战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的日常生活 |
8 |
邱志庠 |
Wisdom Mi Academy |
校长 |
马来西亚留台湾华裔大学生与台湾当地大学生在性知识比较之研究 |
9 |
何启良 |
文藻外语大学 |
特聘教授 |
温典光: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
10 |
李旻臻 |
国立政治大学 |
研究生 |
Neo-patrimonialism in Malaysia: the 1MDB scandal implication on Party Finance and the 14th General Election |
11 |
廖朝骥 |
新纪元大学学院 |
助理教授 |
印马对抗与马来人左翼领袖:民族主义、国家效忠、通敌疑云 |
12 |
黎俊忻 |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
博士 |
文化身份与地域认同的海外表达——以马来半岛北狮的传播为例 |
13 |
詹缘端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主任兼研究员 |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研究刍议──以改制、复兴运动到百年创校史为例 |
14 |
阮涌俰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研究员 |
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系谱之补遗——关于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与考察经验(2013-2020) |
15 |
吴安琪 |
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 |
研究员 |
国境之外:马来西亚留台生的知识实践及社群发展(1960-1980) |
16 |
吴松蔚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硕士生 |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语唱片:华语语系视角下的研究 |
17 |
陈佳杰 |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所 |
硕士生 |
民俗、记忆与认同:以《潮汕侨批集成》考察新马华侨华人的民俗记叙与怀乡意识 |
18 |
江柏炜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东亚学系教授、
国际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
社群政治、文化景观与华人义山: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福建义山的案例分析 |
19 |
Harryanto Aryodiguno
(赖剑文) |
印尼总统大学 |
国际关系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
冷战期间的印度尼西亚华人中国知识史 |
20 |
庄仁杰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 |
专案助理教授 |
新马华人社会领袖的权力变化与维持:以十九世纪末的吉隆坡华人社会为例 |
21 |
关启匡 |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林连玉基金; 道理书院 |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后;
林连玉基金兼任执行员(研究);
道理书院基金项目助理研究员 |
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沈亭历史观点”的考察——以《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史》与《我与霹华董联会》为核心 |
22 |
林汉聪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 |
硕士生;
研究助理 |
丧葬仪式的籍贯性:谈雪隆地区华人丧葬的蜕变及在地化 |
23 |
李宏江、
陈立圆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 |
博士生 |
迁徙、流离与重建:1949年以降在台湾的山东籍同乡会之分析 |
24 |
刘健宇 |
香港史学后进倡议 |
秘书长 |
二次大战前马来亚的华文教育发展——以全球史视角下的殖民统治为中心 |
25 |
陈康言
(CHAN Hong Yin DONALD)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
博士生 |
Beyond dialects: (Re)defining Cantonese in Contemporary Singapore |
26 |
徐威雄 |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 |
高级讲师 |
华教史上的公立学校初探 |
27 |
金珠雅 |
(韩国)国民大学 |
研究员 |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中知识分子的作用 - 以林连玉(1901~1985)的生平为中心 |
28 |
陈中和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 |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
战后马来亚第一代华人移民领袖的认同转向:霹雳华社领袖刘伯群个案探讨 |
29 |
林田俊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硕士生 |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之论述分析:以 Bernstein 教育认同理论为分析视角 |
30 |
陈梓权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硕士生 |
吉隆坡中华学校发展的社会资本 |
31 |
张运华1、
陈亿文2 |
1泰莱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 2拉曼大学创意产业学院 |
1, 2副教授 |
柔佛州华人的社团参与经验和华团关系 |
32 |
吴小保 |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
副研究员 |
19世纪西潮东渐下的华巫字典——以《英语、马来语和汉语词汇》为讨论中心 |
33 |
肖素娟 |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
博士生 |
冰人南洋行迹考论 |
34 |
胡超 |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
研究员、讲师 |
华人传统和国家文化遗产的十字路口——从新山游神看马来西亚华人身份建构的新挑战 |
35 |
江剑聪 |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 |
博士候选人 |
跨族群、跨语言与公共舆论建构:槟城点石斋印字馆的报刊事业 |
36 |
李建明 |
五条港南方小屋文史工作室 |
文史工作者 |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演变与发展:以雪兰莪州吉胆岛五条港新民国民型华文小学为例 |
37 |
林佳仪 |
国立清华大学华文文学研究所 |
副教授 |
1970年代泰国曼谷商业潮剧之剧团更迭与演出剧目考察 |
38 |
魏明宽 |
马来亚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
研究助理、
博士生 |
华社、侨领、清廷及暹王对槟城极乐寺发展的推动作用 |
39 |
郑毅昌
(Chang Yi Chang) |
拉曼大学 |
讲师 |
The Malay and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Malay world by referring to the records of “To Siam and Malaya in the duke of Sutherland’s yacht 'Sans Peur’. |
40 |
锺瑜 |
中国广州美术学院;马来西亚锺正山美术馆;中国云南财经大学 |
研究员;
馆长;
特聘教授 |
20世纪中国近代西式美术教育对东南亚华人美术教育发展的启蒙与影响 |
41 |
王晓娴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硕士生 |
近现代新马华文女校中的培养方针(1930-1939) |
42 |
黄诗杰 |
新纪元大学学院 |
高级讲师 |
Revisiting Briggs’ Plan: The New Villages as Successful Deprivation Tool? |
43 |
何启才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高级讲师 |
冷战期间马来亚共产党对“族群关系”的评估与策略安排:以《“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稿》为例(1969-1981) |
44 |
钱杉杉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博士生 |
越界与统合:冷战期间银星艺术团在马来西亚的文化外交 |
45 |
梁一萍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 |
教授 |
变成马来亚:王赓武自传中的国家叙事 |
46 |
邱克威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副教授 |
马来西亚柔佛州居銮永春话的声调系统研究——试论马来西亚闽南话声调系统的地理类型特征 |
47 |
黄自强 |
Central News Agency |
Correspondent |
媒体公信力与社会资本: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政治社会化 |
48 |
黄梓豪 |
香港大学文学院 |
本科生 |
Humble and Diligent: The origins and the welfare services of the wartime Chinese charitable organisations in Singapore |
49 |
向阳 |
香港浸会大学 |
博士研究生 |
破格而入:论在台马华女诗人马尼尼为 |
50 |
刘名峰 |
国立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硕士学位学程 |
副教授 |
全球化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的台湾想象:延异的系谱 |
51 |
许源泰1、 桂伟凯2 |
东南亚华人文献研究中心 |
1主任、副教授;
2中心助理 |
马来西亚历史地理信息系统(Malaysia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MHGIS”)——以柔佛州的华人庙宇碑铭研究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