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联办
“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圆满落幕

2018年6月8日至10日,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这次是华研两年一度的常设学术会议,首次在海外举行。本次会议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新珠江大酒店举行,共有70位分别来自新加坡、台湾、越南、英国等的专家学者云集参与其盛,其中以马来西亚与中国学者居多,前来聆听的与会者逾100人。
 
本届大会以“东南亚华人研究的比较视野”作为主题,分为各项子议题作深入探讨:一、 东南亚华人研究的现况与比较研究;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与宗教等课题或专题研究;三、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问题、方法与研究史;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五、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关系的问题与挑战。来自各国学者的踊跃投稿初步估计有将近100篇,论文内容涵盖范围极广,惟最终录取者仍有70篇之多,当场所分发予参与者的会议论文集有上、下两册,收录了所有参与学者之论文和摘要。
 
华研由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率领代表团成员,包括署理主席黄隆生、义务总秘书陈松青、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义务财政林荣忠、委任董事叶少华;以及学术董事饶兆斌博士、吴益婷博士、徐威雄博士、祝家丰博士;中心主任詹缘端和副研究员吴小保等出席会议。此外也特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中文馆藏高级参考馆员高小行女士,以及我国资深报人、作家田英成随同出席。其中,4位学术董事、主任以及副研究员、田英成先生皆发表了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东南亚研究中心范若兰教授担任本届双年会的开幕主持人。在开幕仪式中,华研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在致辞时表示,经过一年的辛苦筹备,华研与中山大学终于成功地在珠江旁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本次大会主题。本次主题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互动交流的主体性角色,即华侨华人从历史到现在的的双边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赵律师也代表华研,真诚感谢合作伙伴中山大学领导同仁的盛情支持。
 
本届大会一共分为10项专题讨论:马来西亚华人与政治、东南亚华人、史料与档案研究、方言与族群、妇女与性别研究、人物•经济研究、华文教育、文化与宗教、中国与东南亚,以及东南亚华人史等。主题有大部分集中于东南亚华社之现状等作各类专题之比较研究,同时也探讨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各国关系之问题和挑战、影响等各方面。
 
同时,本届大会邀请了两位著名海外华人学者担任主题演讲学人,他们是威尔斯加地夫大学历史与考古学系荣誉教授班国瑞(Gregor Benton),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小安。两位主题演讲学人配合本届大会主题,分别针对欧洲与华人移民的比较视野,以及东南亚华人研究的历史和比较视野作出独到的探究和解析。
大会于10日下午5时正举行闭幕式,由华研主任詹缘端担任主持人,学术董事饶兆斌博士以我国第14届大选后的马中关系之未来展望为题,于闭幕演说中分享了独到和精辟的见解。会议尾端,范若兰教授针对本届大会进行会议总结,为大会的10项专题讨论作出具体的评论,并提出个人见解和观察,祝贺本届大会圆满成功。
 
华研特此感谢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以及承办单位: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历史系和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同仁的盛情接待,在前后一共三天的议程安排中,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宾至如归之感,收获匪浅之余,同时也加深了多方的情谊。
 
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与会者大合影
 
华研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颁发纪念品予主题演讲学人班国瑞和吴小安
 
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开幕仪式盛况
 
 
 
 
 
 
69
开幕式(9:00 - 9:40

地点:新珠江大酒店珠江厅

主持人:范若兰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
致辞人:赵燊儒律师(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
致辞人:江滢河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致辞人:袁丁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茶歇(9:40-10:00
 
主题演讲(10:00 - 12:00)
讲演人 题目

班国瑞(Gregor Benton)教授
(威尔斯加地夫大学历史与考古学系)

Chinese and European Migration in the age of the Great Migra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吴小安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 《东南亚华人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亚太巨变背景下历史与比较的视野》

午餐 (12:00 - 13:30)
新珠江大酒店二楼 

A组
新珠江大酒店聚才厅

B组
新珠江大酒店云山厅

一、马来西亚华人与政治 二、东南亚华人
主持人: 何启良教授 主持人:黄贤强教授

田英成(资深报人、作家、历史学者)
《二战后砂拉越华族的政治走向》

陈尚懋(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 教授)
《泰國華人參政的政治經濟分析》

齐顺利(广东工业大学 副教授)
《名与实: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研究》

黎相宜(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
《政治倾向、政治社会化与身份利益—基于泰北华人社群的民族志研究》

黄飞(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助理教授)
《马来西亚华人政党与第十四届全国大选》

马辉洪(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主任)
《香港的意义:原甸的文学实践》

王九龙(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 讲师)
《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构与文化排华:以马来西亚华文语言与文化政策为例》

黄云静(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
《胡志明市华人工作机构变迁——越南共产党华人政策与华人地位变化管窥》(1959至今)

潘永杰(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资料与档案局副研究员)
《从阶级斗争到文化承认:对马来西亚左派语言文化政策观的反思》

陈世伦(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副研究员)
《海外华人个人资本转换范式研究:以柬埔寨华人为例》

吴小保(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翻译民族与马来西亚文学》

廖朝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博士生)
《通敌与效忠-试论印尼对马来西亚1964年大选的干预》

黄薇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生)
《净选盟运动中的华裔政治认同研究》

潘玥(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生)
《浅析郑和下西洋对三宝垄的经济影响》

王悦(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硕士生)
《“大马来西亚”计划与砂拉越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

 
茶歇(16:20 - 16:40)

分组讨论(16:40 - 18:20)
小组讨论每人发言时限为12分钟

A组
新珠江大酒店聚才厅

B组
新珠江大酒店云山厅

三、 史料与档案研究 四、 方言与族群
主持人:吴小安教授 主持人:廖小健教授

袁丁(中山大学历史系 教授)
《泰华史料的搜集与研究--从国家档案馆谈起》

江柏炜(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 教授)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金门社群的生活场域及认同建构》

黄贤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清末中国驻马来亚槟榔屿领事官梁氏家族的跨域研究》

郑一省(广西民族大学 教授)

《马来西亚玻璃口新村的广西籍华人宗教信仰体系初探》

牛军凯(中山大学历史系 教授)
《马六甲惠州会馆资料初探》

王付兵(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副教授)
《新加坡和西马闽籍华人的职业结构(1912-1978)》

詹缘端(马来西亚华研中心主任)
《国家档案与民间数据的互补─以雪隆仙四师爷信仰与叶亚来史料为例》

侯发兵(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马来西亚的族裔身份识别与登记研究》

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 馆长)
《当代沙捞越研究文献述略》

廖筱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博士生)
《口述历史:布赖村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世界》

朱祺(中山大学历史系 博士生)
《1950年代英国档案中的东南亚资料》

吴益婷(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乡”的经验与建构:马来西亚返乡的华裔青年》

晚餐 (18:30 - 20:00)
新珠江大酒店二楼 

 
 
 
610

早餐 (7:00 - 8:00)
新珠江大酒店二楼

分组讨论(8:00 - 9:50)
小组讨论每人发言时限为12分钟

A组
新珠江大酒店聚才厅

B组
新珠江大酒店云山厅

五、妇女与性别研究 六、人物·经济研究
主持人:曾玲教授 主持人:祝家丰博士

范若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色情化与污名化:战前新马华人女招待的利益纠结与困境》

何启良(文藻外语大学国际事务系 教授)
《沈慕羽与林苍佑:从<沈慕羽日记>看俩人的交往》

张琼惠(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 教授)
《女性、族裔與高等教育:論一位馬來西亞娘惹的女性主義回憶錄<月白的臉>》

谢政谕(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教授)
《马华丹斯里拿督杨忠礼的研究—儒家伦理与新教伦理会通的典范》

邢寒冬(海南师范大学 教授)
《马来西亚海南村琼籍华人女性的职业构成分析》

黄丽丽(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助理教授)
《马华文学的“潜在写作”―以金枝芒为研究个案》

梁一萍(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 教授)
《娘惹回忆录》中的女性叙事

梁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讲师)
《试论三代南洋侨领经济思想的变迁》

沈惠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副教授)
《东南亚华侨书信里的太平洋战争与战争经历》

陈妙恩(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 博士后)
《二十世纪初至八零年代雪兰莪中华总商会的活动研究》

高佩瑶(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 讲师)
《传统药食知识的在地化:马来西亚新村女性地方感建立初探》

李健友(马来亚-威尔士大学出版研究咨询师)
《纵向个案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制造业的创新与企业发展》

茶歇(9:50 - 10:10)

分组讨论(10:10 - 12:00)
小组讨论每人发言时限为12分钟

A组
新珠江大酒店聚才厅

B组
新珠江大酒店云山厅

七、华文教育 八、文化与宗教
主持人:詹缘端 主任 主持人:牛军凯教授

徐威雄(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讲师)
《马来西亚华教史分期的检讨》

黄科量(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硕士生)
《“叙说历史”作为弱者的武器:马来西亚国立教育体制的不平等与华裔学生的本土世代认同》

杨聪荣(台湾师范大学 副教授)
《从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看华文教育的典范转移:以泰国与印度尼西亚为例》

徐荣崇(台北市立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 教授)
《从认知的建构谈华人性与后华人性——以马来西亚来台学生的认同形塑为例》

祝家丰(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中国崛起下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印尼三语学校和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比较研究》

徐荣崇(台北市立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 教授)
《从认知的建构谈华人性与后华人性——以马来西亚来台学生的认同形塑为例》

李裕玲(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博士生)
《马来西亚国际华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李奎(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中华文化对早期东南亚基督教传教士的影响—以早期传教士创办汉文报刊为中心》

黄碧玉(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
《各国语言能力标准对建构越南汉语能力标准的启示》

王可耘(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 博士生)
《新加坡华文教会与“反向”宣教运动:卫理公会巴耶黎峇礼拜堂的个案研究》(2007-2013)

黄科量(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硕士生)
《“叙说历史”作为弱者的武器:马来西亚国立教育体制的不平等与华裔学生的本土世代认同》

郑美玉(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 硕士生)
《马来西亚华裔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

午餐(12:00 - 13:30)
新珠江大酒店二楼

分组讨论 (14:00-16:30)
小组讨论每人发言时限为12分钟

A组br>新珠江大酒店珠江厅

B组
新珠江大酒店云山厅

九、中国与东南亚 十、东南亚华人史
主持人:江柏炜教授 主持人:袁丁教授

饶兆斌(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统一战线与侨务工作:来自海外的视角》

白伟权(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 博士后研究员)
《从环境负载力的角度看十九世纪拿律矿区华人社会的冲突 》

廖小健(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冷战后的马来西亚对华政策研究》

秦艳峰(延安大学 副教授)
《抗战时期马来亚华侨在延安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庞卫东(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副教授)
新加坡对中国人才的延揽和启示

赵颖(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群体、场域与认同—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刊社会功能及其影响》

周兴泰(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 讲师)
《中马一带一路合作五周年回顾与展望:华人社会的视角(2013-2018)》

夏玉清(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 副教授)
《“南洋华侨机工”与国民政府侨务政策实践: 成效与反思》

何高平(广西钦州学院马来西亚研究中心 实习研究员):
《华裔青年学生中国国家形象调查研究—以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调查为例》

陈爱梅(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 助理教授)
《二战前英属马来亚的社团注册》

傅聪聪(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讲师 )
《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下的中马关系》

张传宇(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讲师)
《近代泰国华侨与排斥日货运动》

钱立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博士生)
《新加坡中国新移民语言融入障碍之实证分析》

莫家浩(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博士生)
《共赴国难: 马来亚柔佛边佳兰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华人社会动员》

瞿玉蕾(中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博士生)
《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华文化在缅甸北部影响研究》

徐婉君(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 硕士生)
《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生与死》

茶歇(16:30 - 16:50)

闭幕式16:50 - 18:30
新珠江大酒店珠江厅

主持人:詹缘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

讲演人:饶兆斌博士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大选的中国因素与马中关系的未来展望》

会议总结:范若兰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

晚餐18:30 - 20:00
新珠江大酒店二楼

 
 
 
 
l 回首页 l 关于双年会 l 主题演讲学人l 参加学者 l 最新消息 l 论文区 l 网上报名 l 联络 l